诗词原文
山行
宋·陈与义
薄云韬日未成雨,野水啮沙争赴溪。
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傍林西。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散文家。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的是个人生活情趣和流连光景的吟咏,诗风明快;南渡以后,因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诗风变得悲壮苍凉,感慨国事的诗增多,主要抒写流落湖海的感伤,风格雄浑,情调慷慨,陈与义是洛阳才子,称“诗俊”,与“词俊”周邦彦齐名,有“一俊之目”,他虽没赶上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最高潮,但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列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在诗歌创作方面学习杜甫,又自成一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稀薄的云层笼罩着太阳,天色阴沉却还没有下雨;田野间的水流冲刷着沙土,争先恐后地汇入小溪,我走到水流穷尽、山势峻峭的尽头,夕阳依然斜挂在树林的西边。
释义
薄云韬日未成雨:稀薄的云层遮蔽了太阳,但尚未形成降雨。
野水啮沙争赴溪:田野间的水流冲刷着沙土,仿佛是在争夺着流向小溪的路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首句“薄云韬日未成雨”以阴沉的天气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神秘的氛围;次句“野水啮沙争赴溪”则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水流冲刷沙土、竞相流向小溪的生动场景,富有动态美,后两句“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傍林西”则表达了作者在行走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尽管路途艰难,但夕阳依旧西斜,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南渡之后,当时他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在山中行走时,他看到了自然景象的变幻无常,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与不易,他将这些感受融入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陈与义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