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艇子几时同泛棹,藕花多处别开门。
翻翻小繖船归郭,渺渺长歌月满塘。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龙标、李陇西、高常侍为“三子”。
译文
荷叶与罗裙绿得像同一色裁的,芙蓉花向姑娘的脸庞两边开放,乱入池中看不见人影,听到歌声时才发觉池中有人来,何时能与你一同泛舟湖上,在那藕花深处另辟一门,小船儿在月光下轻轻摇曳,归向城郭,歌声渺渺,月光洒满了整个池塘。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采莲女的形象与活动,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前两句写荷叶与罗裙一色、芙蓉与脸庞相映,生动地刻画了采莲女的美丽与环境的和谐,中间两句通过“乱入”与“闻歌”的对比,表现了采莲女的活泼与神秘,后两句则通过“翻翻小繖船归郭”与“渺渺长歌月满塘”的描绘,展现了采莲女归途中的宁静与美好。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采莲生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诗情画意,诗人通过荷叶、芙蓉、小船、歌声等元素的巧妙组合,构建了一个既美丽又神秘的意境,诗人还通过采莲女的形象,展现了江南女子的柔美与聪慧,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文风情的描绘,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
创作背景
王昌龄在盛唐时期以其边塞诗著称,但他的诗歌题材广泛,不仅限于边塞,这首《采莲曲》很可能是他在游历江南水乡时,被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民风所吸引,从而创作出的佳作,诗人通过描绘采莲女的形象与活动,表达了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