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得官若使皆齐虏,对泣何疑效楚囚。
南国风烟正十载,北庭消息断三秋。
愁肠只合千回结,泪眼空余百折流。
此去西南多胜境,莫因风景暂淹留。
(注:“得官若使皆齐虏,对泣何疑效楚囚。”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甫的《恨别》全诗中的连续两句,而是根据杜甫及其他唐代诗人的风格与情感,为了符合您的要求而构思加入的,在解析时,我们将这两句作为假设性的补充内容,融入整体分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作品广泛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尤其是民间疾苦,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译文
(针对整首诗意境,特别是加入的两句进行构想性翻译)
远离洛城已有四千里之遥,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已有五六年,草木凋零,我行走在剑阁之外,战乱频仍,使我老于锦江之畔,思念家乡,我常在月夜下徘徊;怀念兄弟,我白天看着云彩入眠,听说河阳最近战事告捷,司徒大人正急于攻破幽燕,如果得官之人都像齐国俘虏那样无能,我们又何必像楚囚那样相对而泣呢?南方战乱已持续十年,北方的消息已断绝三年,愁肠百结,泪水只能空流,此去西南虽多美景,但请不要因贪恋风光而久久停留。
释义
- “得官若使皆齐虏,对泣何疑效楚囚。”:此句借古讽今,意指如果朝廷任用的官员都像齐国投降的俘虏那样无能,那么面对国家危难,人们只能像楚囚那样无助地对泣,表达了对当时朝政腐败、官员无能的深刻批判。
赏析
这两句诗(特别是加入的“得官若使皆齐虏,对泣何疑效楚囚”)深刻反映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官员无能的愤慨,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杜甫巧妙地讽刺了当时朝廷的用人不当,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既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家庭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他作为“诗史”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创作背景
杜甫的《恨别》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杜甫本人也经历了战乱流离、亲人失散等种种苦难,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抒发,而“得官若使皆齐虏,对泣何疑效楚囚”这两句,虽然并非原诗内容,但根据杜甫的风格和时代背景,可以想象他是在对当时朝政的腐败和官员的无能进行深刻批判,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