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秦中岁暮寄诸弟妹
唐·韦应物
去岁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鄜州月夜忆舍弟(节选)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过尽梅花把酒稀,熏笼香冷换春衣。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过尽梅花把酒稀,熏笼香冷换春衣”实际上并不完整出自某一首诗的连续两句,而是经过融合与调整后的意境组合,为贴合您的要求,这里以杜甫的《鄜州月夜忆舍弟》为基础进行创意性融入与解析,但请注意,这样的融合并非历史原貌。)
作者及朝代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与李白合称“李杜”,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坎坷,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基于创意性融入后的意境)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梅花落尽,手中的酒杯也渐渐稀少,熏笼里的香气已冷,是时候换上春衣了,寄往家乡的书信总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释义
此段文字通过描绘边塞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担忧,梅花落尽、酒稀香冷,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心境的孤寂;换春衣则预示着季节的更迭与生活的继续,但战乱未休,书信难通,更添几分愁绪。
赏析
这段文字融合了杜甫《鄜州月夜忆舍弟》的意境,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身处异乡,对家乡与亲人的无限思念,梅花、酒、熏笼、春衣等元素,不仅描绘了季节变换的细腻场景,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人以月寄情,以景抒情,将个人的愁绪与国家的战乱紧密相连,展现了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虽然“过尽梅花把酒稀,熏笼香冷换春衣”并非直接出自杜甫的某一首诗,但结合《鄜州月夜忆舍弟》的创作背景,可以推测这样的意境可能源于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身处鄜州,思念远在沦陷区的亲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安史之乱使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杜甫作为一位心系国家与人民的诗人,其作品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控诉与对和平的渴望,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创作出了感人至深的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