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唐·韦应物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津吏报增三尺水,山僧归入万重云。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右卫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性格高洁孤傲,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
作者简介
韦应物自幼聪颖好学,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不顺,逐渐转向山水田园,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他的诗作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山野中的寺庙来客稀少,云峰高耸,溪水深深,夕阳映照着古老的营垒,寒风中寺庙的钟声回荡在空寂的树林,南朝的往事令人惆怅,如今只有长江独自流淌,渡口官吏报告说水位上涨了三尺,山寺的僧人已归入重重云雾之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行途中所见的幽静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前两句写山野寺庙的幽静与深邃,后两句则通过“南朝事”的惆怅和“长江独自今”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自然的敬畏,最后两句“津吏报增三尺水,山僧归入万重云”更是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山野寺庙的幽静与深邃,以及由此引发的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特别是最后两句“津吏报增三尺水,山僧归入万重云”,不仅描绘了生动的画面,更寓意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以及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山行途中所作,当时,韦应物仕途不顺,心情抑郁,于是选择游历山水,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在山行途中,他目睹了山野寺庙的幽静与深邃,感受到了自然的壮美与神秘,从而触发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自然的敬畏,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