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只能催白发,百年终是卧荒丘。的释义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万事只能催白发,百年终是卧荒丘。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离开洛城已经四千里之遥,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已有五六年,草木由绿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我在江边渐渐老去,思念家乡,我夜晚常常站立在月下;想念弟弟,我白天总是看着云彩,世间万事只能催白我的头发,到老来也只能是悲叹地躺在荒丘之中。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失所,思念家乡和亲人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时局的无奈和对自己命运的悲叹。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描述个人的遭遇和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首联点明离别的时间和背景,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

“万事只能催白发,百年终是卧荒丘”这两句诗,更是将诗人的无奈和悲叹推向了高潮,诗人感叹自己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最终只能悲叹地躺在荒丘之中,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使这首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哲理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杜甫在这场战乱中流离失所,饱尝战乱之苦,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局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悲叹。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