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王师自天下,雷雨澒洞收欃枪。的释义

生辉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二

唐·岑参

四镇三边迢递行,

雷霆霹雳从天下。

何时王师自天下,

雷雨澒洞收欃枪。

作者及朝代

作者:岑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群书,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译文

四镇的将士们沿着漫长的边疆道路行进,

如同雷霆霹雳般从天际降临。

不知何时王师的旗帜能从天而降,

如同雷雨般迅猛地扫除那邪恶的欃枪(比喻叛乱或敌寇)。

释义

四镇三边:指唐朝在西北边疆设置的四个军镇和三条边防线。

迢递行:长途跋涉。

雷霆霹雳:形容军队行动迅速且威猛。

澒洞:形容雨势盛大,雷声轰鸣。

欃枪:古代星名,常用来比喻邪恶势力或敌寇。

赏析

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中的佳作,通过描绘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的壮观场景,展现了唐朝军队的威武和将士们的英勇,首句“四镇三边迢递行”点明了军队的行军路线和艰苦的征程;次句“雷霆霹雳从天下”用夸张的手法形容了军队行动的迅猛和威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后两句“何时王师自天下,雷雨澒洞收欃枪”则表达了诗人对王师早日平定叛乱、收复失地的热切期盼,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又有对将士们英勇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唐朝边疆地区战乱频繁,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边疆局势动荡不安,岑参作为一位边塞诗人,亲身经历了边疆的战乱和将士们的艰辛生活,对边疆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受,这首诗正是他在观看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时,有感而发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仰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中期边疆局势的动荡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