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相望万里程,征鞍忽报近湓城。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永日,吴蜀相望万里程,征鞍忽报近湓城。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向东遥望海天一色,傍晚时分景色茫茫;山势连绵不断,河流宽广悠长,四周是万家灯火,一道银河倒映在水中央,晴天时风吹古木,好像阵阵雨声;夏夜月光映照平沙,犹如秋霜,能在江楼之上消磨一天的时光,真是无比惬意;而此刻,吴蜀两地相隔万里,却忽然传来消息说,征途的鞍马已快要接近湓城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在江楼上远眺所见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城市夜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海天一色、山势川形、万家灯火和星河倒影等景象,展现了傍晚时分江楼的壮丽景色,颈联则以“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两句,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晴天风吹古木和夏夜月光映照平沙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尾联则笔锋一转,由景入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怀念和即将归乡的喜悦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任职期间所作,当时,他因上书言事而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期间,白居易虽然身处逆境,但并未消沉沮丧,而是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这首诗就是他在一个傍晚时分,登上江楼远眺所感而发,通过描绘江楼夕望的壮丽景色和由此引发的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也反映了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