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使官清贪至骨,未妨留客听潺潺。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即事

唐·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正使官清贪至骨,未妨留客听潺潺。

(注:“正使官清贪至骨,未妨留客听潺潺”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维的某一完整诗篇,而是后人可能根据王维的山居诗风及其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融合或化用了其诗意而创作的句子,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个虚构的“山居即事”扩展版中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在这寂静的山居中,我轻轻掩上柴门,独自面对着落日的余晖,鹤的巢穴遍布松树之间,很少有人来敲我这简陋的柴门,绿色的竹子上挂着新粉,红色的莲花凋谢了,落下片片花瓣,宛如旧衣,渡口处升起袅袅炊烟,人们正忙着采菱归来,岩石的缝隙间,松林的小径上,长久以来都是这般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士,独自来来去去,即便我的官职清廉到骨子里,也不妨碍我留客在此,共听山间溪水的潺潺声。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宁静生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心境,最后一句“正使官清贪至骨,未妨留客听潺潺”表达了诗人即便生活清贫,也依然乐于与自然为伴,享受精神上的富足。

赏析

王维的山居诗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居生活的静谧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寂寞掩柴扉”开篇,奠定了全诗幽静的氛围,随后,通过“鹤巢”、“荜门”、“绿竹”、“红莲”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与雅致,最后一句“正使官清贪至骨,未妨留客听潺潺”则是对诗人高洁品格的直接抒发,即使物质生活清贫,但精神上的富足与自由却是无价的。

创作背景

虽然“正使官清贪至骨,未妨留客听潺潺”这两句并非王维原诗中的直接内容,但结合王维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这样的诗句反映了王维晚年退隐辋川时期的心境,王维晚年仕途不顺,加之对佛教的深入研习,使他更加向往山林间的宁静生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视为王维在退隐生活中,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满足,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超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