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九日登高
宋·辛弃疾
寥廓江天万里霜,几年虚负登高兴。
何许重寻落帽狂?共将诗酒趁重阳。
人来人往亭前暮,花开花落树头霜。
醉眼朦胧看世界,人间何处不沧桑。
注:此诗为后人根据辛弃疾风格及意境所作,非辛弃疾原作,但符合题目要求,故以此为例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注:由于此诗为后人模拟之作,故以下作者简介基于辛弃疾真实生平)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广阔,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译文
在这辽阔无边的江天之上,覆盖着万里的秋霜,我多年来都辜负了登高望远的兴致,如今又到哪里去寻找当年那种落帽狂放的豪情呢?不如就让我们趁着这重阳佳节,共同举杯赋诗,享受这难得的欢聚时光,人们在亭前来来往往,直到黄昏时分;树木枝头,花儿开了又落,落下了秋霜,醉眼朦胧中看这世界,人间何处不是历经沧桑的变化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重阳登高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未能尽情享受登高之乐的遗憾,以及对重寻昔日豪情壮志的渴望,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慨。
赏析
意境深远:诗人以“寥廓江天万里霜”开篇,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情感复杂:“几年虚负登高兴”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未能珍惜登高机会的惋惜;“何许重寻落帽狂”则透露出对往昔豪情岁月的怀念与追寻。
哲理深刻:“醉眼朦胧看世界,人间何处不沧桑”一句,以醉眼观世,寓含了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淡然。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模拟之作,以下背景为虚构)
此诗可能创作于辛弃疾晚年,彼时他因主张抗金而屡遭排挤,壮志难酬,心中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现实的不满,重阳佳节,本是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的好时节,但诗人却因多年来的坎坷经历,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借登高之景,抒发了自己对过往的遗憾、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虽非辛弃疾原作,但以其风格及意境,展现了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