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杂感十首以野旷人稀豺虎吼相和相应长歌之》,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杂感十首以野旷人稀豺虎吼相和相应长歌之
宋·陆游
雨余村路足泥潦,风定林梢多鸟喧。
烧笋炊粳真过足,儿曹不用致鱼餐。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雨后村里的道路满是泥泞积水,风停下来后林梢间鸟鸣声四起。
烧煮鲜嫩的竹笋和香粳米饭真是美味至极,孩子们啊,你们就不用再准备鱼肉餐食了。
释义:
此诗描绘了雨后乡村的宁静与满足,前两句通过“雨余村路足泥潦”和“风定林梢多鸟喧”两句,展现了雨后乡村的特有景象:道路泥泞,林间鸟鸣,后两句“烧笋炊粳真过足,儿曹不用致鱼餐”则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享受,认为有鲜嫩的竹笋和香粳米饭就已经足够美味,无需再追求更奢华的鱼肉餐食。
赏析:
陆游的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满足,诗中通过对雨后乡村景象的细腻刻画,以及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态度,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理念,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陆游晚年退居家乡期间,在晚年,陆游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后,更加珍视和享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深刻感悟,通过描绘雨后乡村的景象和自己的生活态度,陆游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