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峡中作
唐·皇甫冉
楚客莫言归路远,
五更犹自梦渔樵。
万里客魂迷楚峡,
五更归梦隔胥涛。
作者及朝代
皇甫冉,唐代诗人,约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前后在世,字茂政,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人,状元及第,曾官无锡尉,后隐居阳羡(今江苏宜兴),大历初又出仕为左拾遗、右补阙等职,与刘长卿交善,工诗,风格清逸,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为当时诗坛所推重,有诗集三卷传世,《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者简介
皇甫冉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文采斐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和表达隐逸情怀,在唐代诗坛上,皇甫冉虽不如李白、杜甫等大家声名显赫,但其作品仍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译文
漂泊在外的楚地旅人啊,不要说归家的路途遥远;
在五更天时,我依然梦见自己在渔樵生活中徜徉。
万里之外的游子之魂迷失在了楚地的峡谷之中;
五更时分的归家之梦,却被胥涛(吴地的江流)所阻隔。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之情,首句“楚客莫言归路远”以劝慰的口吻开篇,实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愁苦;次句“五更犹自梦渔樵”通过梦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后两句“万里客魂迷楚峡,五更归梦隔胥涛”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乡之情,用“迷楚峡”和“隔胥涛”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归途的艰难和心灵的迷茫。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诗人通过“楚客”、“渔樵”、“楚峡”、“胥涛”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意象,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思乡情境,诗中既有对现实归途遥远的无奈,又有对理想田园生活的向往;既有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又有对人生旅途的迷茫和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皇甫冉游历或任职期间,当他身处异乡,远离家乡和亲人时,内心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异乡的生活状态和梦境中的归家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普遍存在的漂泊流离、思乡怀人的情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