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台扫除凡木尽,天地眩转花光红。的解释

生辉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花山寺壁

宋·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池台扫除凡木尽,天地眩转花光红。

惟有东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池台扫除凡木尽,天地眩转花光红”实际上是对原诗内容的部分引用与微调,原诗中此句前后文如上所示,为符合您的要求,以下分析将围绕这两句及其所在全诗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舜钦,北宋诗人、散文家,生于公元1008年,卒于公元1048年,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并列为宋诗“改革派”先驱,有《苏学士文集》等传世。

作者简介

苏舜钦早年慷慨有大志,以范仲淹荐,召试,补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因支持范仲淹等人革新朝政,遭劾除名,寓居苏州沧浪亭,晚年复起为湖州长史,未赴任即病逝,苏舜钦诗风豪健,与梅尧臣并称“苏梅”,为北宋诗革新运动的推动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及《沧浪亭记》散文传世。

译文

花山寺因花而得名,但如今繁花已谢,只见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栽培和剪伐需要勤奋努力,因为花容易凋零,而杂草却很容易生长,池塘和亭台边,凡木已被清除干净,天地间只剩下绚烂的花光,令人目眩神迷,只有那东风像是老朋友一样,悄悄地推开门户,又翻动着书页。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花山寺由盛转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事物兴衰更替的深刻感慨,以及对于勤奋努力、保持本真之美的重视,前两句写花山寺的现状,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想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池台扫除凡木尽,天地眩转花光红”这两句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花山寺经过整治后的美丽景象,凡木被清除,使得整个环境更加清新脱俗;而绚烂的花光则如同天地间的精灵,令人目眩神迷,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美的追求和赞美,也寓含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凡木与花光的差异,诗人暗示了只有经过努力和奋斗,才能摆脱平庸,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舜钦仕途不顺、寓居苏州沧浪亭期间,面对花山寺的兴衰变化,诗人不禁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他通过描绘花山寺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勤奋努力、保持本真之美的重视和追求,在逆境中,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