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老歌 / 山农词
唐·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去岁灾荒后,居人户减少。
更被役徒檄,逐南随北跑。
枭鸣黄蒿间,人语去绝早。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牵萝且复补茆屋,饭豆何妨羹芋魁。
身安室自固,岂慕官府高。
野老相逢笑,披衣共倒瓢。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弟子,诗风与王建相近,并称“张王乐府”,有《张司业集》。
译文
老农家境贫寒,在山间居住,耕种着三四亩贫瘠的山田,因为田地贫瘠且赋税繁重,收获的粮食还不够自家食用,大部分都被送入官仓,最后腐烂化为泥土,到了年底,农具只能闲置在空荡荡的屋子里,老农只好呼唤儿子上山去采摘橡树的果实来充饥,而西江的商人却拥有成百斛的珠宝,他们的船舱里养着狗,狗也天天吃肉,去年灾荒之后,这里的住户减少了很多,又被征发徭役,人们不得不四处奔走,猫头鹰在枯黄的蒿草间鸣叫,人们早早的就断了话语,老农归来时天已经很晚了,他只得在西涧边饮牛,饥饿劳累也不觉得辛苦,看到雨水滋润田地就感到很高兴,仓库里已经没有储备的粮食了,可是徭役却还没有结束,想到自己不从事耕种,却仍然有俸禄可拿,为此感到惭愧,于是用藤蔓修补茅屋,用豆子和芋头做成羹汤来充饥,只要身体安稳,房屋自然坚固,哪里还用羡慕那些高官厚禄的人呢?山野中的老人相遇时都会相视而笑,他们披着衣服,一起分享瓢中的酒。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老农的贫困生活和徭役的沉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艰辛,牵萝且复补茆屋,饭豆何妨羹芋魁”两句,表达了老农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老农的口吻,叙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将老农的贫困生活和商人的富裕生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诗人也通过老农的乐观态度,表达了对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牵萝且复补茆屋,饭豆何妨羹芋魁”两句,不仅表现了老农的乐观精神,也体现了他们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张籍通过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疾苦和苦难,创作出了这首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这首诗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诗人也通过老农的乐观态度,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