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曳杖水拏舟,走遍茫茫禹画州。上一句是什么?

梦梦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曳杖水拏舟,走遍茫茫禹画州。

老子个中须著眼,放教四海一闲鸥。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不乏关心百姓疾苦之作,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清新活泼,自成一家。

译文

在山间行走时手拄拐杖,在水上航行时手扶船桨,我走遍了广阔无垠的如同大禹所绘制的九州大地,在这其中,我这位老者需要用心去感受,让自己如同一只自由自在的海鸥,在四海之内悠然遨游。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杨万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首句“山行曳杖水拏舟”描绘了诗人行走于山水之间的情景,既展现了其游历的广泛,也体现了其亲近自然的情怀,次句“走遍茫茫禹画州”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游历的地域之广,将九州大地比作大禹所绘制的图画,富有诗意和想象力,后两句“老子个中须著眼,放教四海一闲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希望自己能像海鸥一样在四海之内自由飞翔,不受束缚。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游历山水的情景,表达了其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曳杖”、“拏舟”等动词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行走于山水之间的姿态和心境。“茫茫禹画州”的比喻也富有诗意和想象力,将九州大地比作一幅美丽的图画,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后两句则通过“老子”和“闲鸥”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自然美景和自由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也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未来的美好愿景。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久远和文献资料的缺乏,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和意图可能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以上解析仅代表一种可能的解读和理解方式,仅供参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