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造物无情吾辈老,古人不死此心传。
快将好景供诗酒,莫放春光过眼边。
(注:“造物无情吾辈老,古人不死此心传”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朱熹已知的《观书有感》二首中的任何一首,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个虚构的扩展版本中进行分析,在真实历史文献中,这两句可能作为朱熹其他未广泛流传作品或后人整理时的添加,但在此我们将其作为整体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朱熹(1130年-1200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他在理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称为“朱子学”的创始人,朱熹的学术思想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译文
(针对“造物无情吾辈老,古人不死此心传”两句)
大自然(造物主)无情地让我们逐渐老去,但古人的精神与智慧却如同不死一般,通过书籍、教诲等方式代代相传。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同时也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尽管个人生命有限,但人类的精神遗产——包括古人的智慧、道德观念、文学艺术作品等——却能跨越时空,影响并启迪后人。
赏析
这两句诗以深刻的哲理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文化的深刻思考,前句“造物无情吾辈老”以自然界的无情对比人生的短暂与衰老,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后句“古人不死此心传”则笔锋一转,以古人精神的永恒对抗生命的有限,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整句诗既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又强调了文化传承的力量,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的具体创作背景难以考证(因为它们可能是后人整理或添加的),但结合朱熹的生平与思想,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晚年时期,面对自己身体的衰老和对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时所作,朱熹一生致力于儒家学问的传承与发展,对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敬畏之心,这两句诗正是他这种情感的体现,也反映了朱熹对于生命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于人类精神遗产能够超越个体生命限制、代代相传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