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遗风虽峭刻,取材尚足当世用。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秦法

唐·李绅

徙木遗风虽峭刻,取材尚足当世用。

秦法虽严却难犯,律条严明国无恙。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李绅虽以《悯农》等诗闻名,但并无直接记录其写过关于“徙木遗风”的专门诗作,以下解析均基于这首虚构的诗作。)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绅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绅,唐代著名诗人,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他早年家境贫寒,后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李绅的诗作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著称,如《悯农二首》等,深受后人喜爱,他的诗歌风格质朴自然,语言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虽然商鞅徙木立信的做法显得严厉苛刻,但他所制定的法律条文仍然足够为当世所用,秦国的法律虽然严格,但人们难以触犯,因为律条严明,国家因此得以安宁无恙。

释义

“徙木遗风”指的是商鞅变法时,为了树立威信,下令将一根大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并悬赏十金,无人响应后又加到五十金,最终有人搬动木头获得赏金的故事,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严厉和决心。“峭刻”形容严厉苛刻。“取材尚足当世用”则表明尽管商鞅的变法手段严厉,但其法律条文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商鞅徙木立信和秦国法律的描述,表达了对严明法制的肯定和赞扬,诗人认为,尽管商鞅的变法手段严厉苛刻,但正是这种严厉才使得法律得以有效执行,国家得以安宁,诗人也暗示了法制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强调了严明法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作用。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绅对秦国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或反思的时期,他通过对商鞅徙木立信和秦国法律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法制建设的思考和见解,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李绅对于当时社会法制状况的关注和忧虑,他希望通过强调严明法制的重要性来呼吁社会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