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 琵琶引》,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琵琶行 / 琵琶引》
唐·白居易
……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
浔阳小住已二年,苟活人间似蝼蚁。
……
(注:由于《琵琶行》较长,此处仅节选了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及前后文以作展示和分析,完整诗文请查阅相关文献。)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针对关键词部分)
自从我被贬离开京城,谪居在浔阳城已经很久了,在这期间,我往来于浔阳江畔不知有多少次,已经习惯了看到人们为了渡江而购买官府的渡符。
释义
“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被贬后往来于浔阳江畔的频繁以及他对当地渡江制度的熟悉,通过“嗟余”一词,诗人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无奈;而“惯见买符官发渡”则揭示了当时渡江需要官方许可的社会现实。
赏析
这两句诗在《琵琶行》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被贬后的生活状态和心境,通过“往来不知数”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这段时间里内心的煎熬和无奈;而“惯见买符官发渡”则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诗人对这种现实的深刻认识,这两句诗不仅丰富了全诗的内容,也增强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
创作背景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元和十一年(816年)秋天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浔阳江头,他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她高超的技艺和悲惨的身世深深触动了诗人,诗人便以歌女的遭遇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歌女遭遇的同情和感慨,也借以抒发了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和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