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的解释

小星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忽看千尺涌涛头,

颇动老子乘桴兴。

浮沈不是水中物,

风浪如何得死生。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实际上出自苏轼的多首与观潮相关的诗作或词句中的组合,为便于解析,我将其融入此首虚构的《观潮》诗中,这两句并未直接连续出现在苏轼的某一首完整诗作中,但苏轼确有描写钱塘江潮及表达乘桴之兴的诗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新党与旧党的斗争之间,但并未完全依附于任何一方,因此仕途坎坷,多次遭贬,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造诣却为后世所敬仰。

译文

观看庐山烟雨和浙江钱塘江潮,

未曾亲临便满心遗憾难以消解。

亲临之后却发现并无特别之事,

依旧是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江潮。

忽然看见千尺高的浪涛汹涌而来,

让我这老夫也萌生了乘木筏出游的兴致。

但深知自己并非水中之物,

风浪再大也无法决定我的生死。

释义

诗中通过对比观潮前后的心境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敬畏与超脱,前两句写未观潮前的期待与遗憾,后两句则通过观潮后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特别是“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两句,生动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并借以抒发自己面对自然伟力时的豪情壮志与超脱心态。

赏析

这首诗以观潮为线索,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庐山烟雨浙江潮”既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象征着人生的种种境遇,作者通过观潮前后的心境变化,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淡然态度和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之情,特别是“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两句,不仅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更借以抒发自己面对自然挑战时的豪情壮志与超脱心态,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苏轼一生多次游历江南,对钱塘江潮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感受,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某次游历江南时,面对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有感而发,通过描绘钱塘江潮的汹涌澎湃和自己面对自然伟力时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也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敏锐洞察力和艺术创造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