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南乡子·落日照大旗
宋·周邦彦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一夜征人尽望乡,关山以度魂梦长。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荣悴相寻君看取,晓来青子已团枝。
作者及朝代
作者: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作者简介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译文
夕阳照耀着军旗,战马在风中嘶鸣,出塞入塞都是寒冷的天气,四处都是枯黄的芦苇和野草,征人们整夜都在望着家乡的方向,度过关山后,他们的魂魄仿佛还在梦中漂泊,戍边的士兵望着远方的家乡,思乡之情让他们面露苦色,此时此夜,高楼之上的人应该也在叹息,无法停歇,你看那荣枯交替的自然规律,清晨时分,青涩的果实已经挂满了枝头。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征人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荣悴相寻君看取,晓来青子已团枝”一句,以自然界的荣枯交替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变化,寓意深远。
赏析
这首词以边塞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和自然界的荣枯变化,上片主要写边塞的荒凉景象和征人的思乡之苦,下片则以“荣悴相寻”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荣悴相寻君看取,晓来青子已团枝”一句,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描绘,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抒发,它告诉我们,无论人生经历多少起伏变化,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自然界的荣枯交替是永恒的规律,人生的起伏也是不可避免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创作于周邦彦在边疆任职期间,当时,他身处边塞,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征人的思乡之苦,内心深受触动,他也对自然界的荣枯变化有着深刻的感悟,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词中,创作出了这首具有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的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