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辨舌
朝代:唐代
作者:齐己
人皆有舌是非在,劫未成灰时世长。
欲学忘言师老子,曾将心事问庄周。
作者简介
齐己(约863年—约937年),晚唐五代时期著名诗僧,字得生,一字山房,潭州(今湖南长沙)人,自幼家贫,出家为僧,性颖悟,善诗文,齐己一生经历了唐朝的衰亡和五代十国的纷争,其作品多反映战乱年代的民生疾苦和个人对佛法的感悟,他的诗歌风格清丽脱俗,深受后世推崇。
译文
每个人都有舌头,因此是非也就随之产生;即便世界遭遇大劫,化为灰烬,世间的纷扰与变迁却似乎永远不会停止,我想要学习老子那样忘却言语、超脱世俗的智慧,也曾向庄周探寻过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释义
首句“人皆有舌是非在”直接点出人类因言语而产生的纷争与是非;次句“劫未成灰时世长”则借“劫灰”这一佛教用语,暗喻世事无常,但人间的纷扰却似乎永无止境,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无为而治、超脱物欲思想的向往,希望通过学习老庄哲学,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纷扰,首联以“舌”与“是非”的关联,直接点明了人类社会中言语带来的矛盾与冲突,颔联则通过“劫灰”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时局动荡不安的忧虑,颈联和尾联则转向了对道家哲学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学习老庄思想,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富有哲理,展现了齐己作为一位诗僧的深邃思想和豁达情怀。
创作背景
齐己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诗人身处乱世,深感世事无常,人心不古,因此产生了对道家无为而治、超脱物欲思想的向往,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也是他对内心追求的一种表达,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齐己在面对乱世时的无奈与挣扎,以及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