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香浮月磬声残,木影如龙布石坛。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天坛杂诗十三首·其十

宋·王铚

断香浮月磬声残,木影如龙布石坛。

露冷夜深山气寂,天风吹下步虚寒。

作者简介

王铚,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卒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王铚学识渊博,著作丰富,在史学、文学、文献学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他的史学著作《枢密院编敕》等,对后世研究宋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文学作品则以诗文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断裂的香火在月光下浮动,磬声断断续续,几乎要消失;树木的影子如同蜿蜒的龙,布满了石坛,露水寒冷,夜深人静,山中气息沉寂;天风吹拂,带来了步虚(道教乐曲)的寒意。

释义

断香浮月:形容香火因燃烧不尽而断裂,在月光下摇曳。

磬声残:磬是一种打击乐器,此处指磬声微弱,即将消失。

木影如龙:树木的影子在月光或灯光下显得长而曲折,如同龙的形状。

布石坛:布满石坛,形容树木影子覆盖了整个石坛。

露冷夜深:露水寒冷,夜深人静。

天风:自然之风,此处指高空吹来的风。

步虚寒:步虚是道教乐曲,此处借指道教氛围中的寒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览天坛时所见到的夜景,前两句通过“断香浮月”和“木影如龙”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香火断裂,磬声微弱,暗示着天坛的宁静与冷清;树木的影子如同龙形,则增添了神秘色彩,后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露水寒冷,夜深人静,山中气息沉寂,天风吹拂,带来了道教乐曲的寒意,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王铚在南宋时期游历天坛,被其幽静神秘的环境所吸引,遂写下这组游天坛杂诗,天坛作为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色彩,王铚通过描绘天坛的夜景,表达了自己对这片神圣土地的敬畏与向往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王铚对道教文化的热爱和深刻理解,在南宋时期,道教文化盛行,王铚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对道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这首诗正是他游览天坛时,对道教氛围和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与表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