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唐·李商隐
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迢迢此恨终难释,漠漠春阴半欲昏。
老向浮名空自惜,病来惆怅易消魂。
功名堕甑谁能问,羞作饥鹰夜掣韝。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他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诗风独特,构思新奇,情感深挚,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他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仕途并不顺畅,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多次遭贬,他的诗歌常常抒发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苦闷,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译文
我本来与白居易(乐天)相比只是后进之辈,怎敢期望能成为杜甫(子美)那样的前辈诗人,这遥远的遗憾终究难以释怀,春天里阴云密布,天色半明半暗,年老时还为浮名所累,空自惋惜;生病后更是惆怅满怀,容易伤神,功名如同摔碎的瓦罐,谁还会去追问呢?我羞于像饥饿的鹰那样,在夜晚被绳索牵引着去捕食。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不顺、功名难成的感慨和无奈,首联以白居易和杜甫自比,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追求和志向;颔联描绘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压抑;颈联则进一步抒发了年老病弱的无奈和惆怅;尾联以“功名堕甑”和“饥鹰夜掣韝”为喻,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淡泊和对世俗名利的厌倦。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诗人通过对比和比喻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尾联的“功名堕甑谁能问,羞作饥鹰夜掣韝”更是将诗人对功名的淡泊和对世俗名利的厌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腐败,以及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他一生多次遭贬,仕途坎坷,内心充满了苦闷和无奈,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对功名的淡泊,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反思,这首诗也展示了李商隐作为晚唐杰出诗人的文学才华和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