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晚来画角动高城,起舞聊为放翁寿。
但愿将军天威在,不须士马尽江楼。
(注:您提到的“晚来画角动高城,起舞聊为放翁寿”实际上是对原诗第二联的化用与重组,原诗中并未直接连续出现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解析将围绕这两句及其所在的整体意境进行。)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针对“晚来画角动高城,起舞聊为放翁寿”及整体意境翻译)
傍晚时分,城楼上响起了号角声,回荡在高高的城墙之间,我(陆游自称)在这秋夜中,虽已年迈,但仍愿起身起舞,姑且以此作为对自己(放翁乃陆游自号)的庆贺与勉励,心中期盼着边疆的将领能够威震四方,使得我们不必再让士兵们苦守边疆,而是能够回到家乡,享受和平的生活。
释义
“晚来画角动高城”描绘了傍晚时分,军事防御设施上的号角声响起,营造出一种边塞的紧张与苍凉氛围。“起舞聊为放翁寿”则是诗人自我激励的表现,即便身处逆境,仍不失乐观与坚韧,通过起舞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
赏析
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陆游深厚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他面对国家危难时的无奈与不屈,画角声作为战争与边疆的象征,与诗人内心的激荡相呼应,而“起舞聊为放翁寿”则是一种自我慰藉与激励,展现了诗人虽老犹壮,心系国家的精神风貌,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深切渴望。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外患频仍、内政动荡的时代,北方领土被金朝占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力收复失地,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多次上书言事均未被采纳,晚年更是退居山阴,过着闲居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寄托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仰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朝廷不作为的无奈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