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长巷陌晒丝香,雨霁郊原割麦忙。的释义

小星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

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

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日长巷陌晒丝香,雨霁郊原割麦忙。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儿隔晚棹农船。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作者及朝代

作者:范成大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今存诗1900余首,收录于《石湖居士诗集》等作品中。

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槐树叶初出,正是天气凉爽的时候,一双双鼠耳状的槐叶在枝头摇曳,达官贵人们只能欣赏到三株槐树,而闲客们却能享受到满窗的绿荫,黄尘中的行客汗水如浆,在农家稍作停留,用井水漱口,感到一阵清凉,借门前的磐石坐下休息,正午的柳荫下正凉爽宜人,在那荷花池中放舟荡漾,荷花深密使人迷路,天色已晚却忘记了回家,家人暗中知道船行的地方,不时惊起一群群水鸭,夏日白天变长,巷陌间处处飘散着晒丝的香气,雨过天晴,郊外的原野上农民正忙着收割麦子,年轻的妇女连夜在织机上织布,大儿子隔晚就驾船去农田,农家很少有闲暇的日子,耕种劳作从此时开始,丁壮都在田野中劳作,场院和菜园也得以整治,他们归来时天色已晚,还要到西边山涧去饮牛,饥饿劳累也不觉得辛苦,反而为雨水滋润庄稼而高兴,粮仓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而官府的徭役却还没完没了,想到自己不从事耕种,却俸禄来自乡里,心中感到惭愧。

释义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与勤劳,以及诗人对农家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诗中“日长巷陌晒丝香,雨霁郊原割麦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农家在夏日里忙碌的景象,既有晒丝的香气四溢,又有雨后割麦的紧张与繁忙。

赏析

这首诗以农家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与勤劳,诗人以旁观者的视角,深入农家生活,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农家儿女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以及他们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诗中“日长巷陌晒丝香,雨霁郊原割麦忙”两句,不仅描绘了农家生活的忙碌与艰辛,更体现了农家儿女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诗人也通过对比自己的安逸生活与农家的辛勤劳动,表达了对农家生活的同情与敬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范成大在田园生活中创作的,他深入农家,亲身体验农家生活的艰辛与勤劳,从而产生了对农家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农民生活困苦,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家生活的关注与同情,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