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马绿杨争拂帽,满街丹荔不论钱。的解释

生辉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荔城春日

宋·蔡襄

迎马绿杨争拂帽,满街丹荔不论钱。

风前翠竹无人见,月下梅花到处妍。

作者及朝代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仙游)人,北宋时期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他一生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在文学、书法、茶学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是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

作者简介

蔡襄自幼聪颖好学,23岁中进士,曾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等职,后出任福州、泉州等地知州,他关心民间疾苦,减轻百姓负担,深受人民爱戴,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应“本于理而达于事”,反对浮艳文风,书法上,他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尤以楷书著称,其书法作品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译文

翠绿的杨柳枝争相拂过行人的马帽,满街的荔枝多得数不胜数,价格低到几乎不要钱,微风拂过,翠绿的竹子在风中摇曳却无人欣赏,而月光下的梅花则处处绽放,美丽动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荔城(今福建莆田)春日的繁荣景象,首句“迎马绿杨争拂帽”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春日里杨柳依依、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骑马游览的愉悦心情,次句“满街丹荔不论钱”则进一步描绘了荔城作为荔枝之乡的富饶景象,荔枝之多以至于价格极低,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富足生活,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风前翠竹和月下梅花的静谧之美,虽然它们不如绿杨和荔枝那样引人注目,但同样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荔城春日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句和次句通过生动的画面和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荔城春日的繁荣和富饶;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烘托手法,突出了风前翠竹和月下梅花的独特韵味和魅力,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创作背景

蔡襄在泉州任职期间,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减轻百姓负担,深受人民爱戴,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览荔城时所作,通过描绘荔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他对当地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富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