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庐四望路俱断,蛙黾争雄乱昏旦。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朝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

吾庐四望路俱断,蛙黾争雄乱昏旦。

鸟啼深林人未知,风动寒梢月初上。

散发披衣坐小亭,西山鸾鹤共幽情。

作者简介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好学不倦,颇有文名,曾任吴兴主簿、建康令等职,后因病辞官,隐居故里,著书立说,他的作品以小品文见长,语言清新流畅,风格俊逸,多描写山水景物,抒发个人情怀,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

译文

我的房屋四面望去,道路都已断绝,蛙黾(即青蛙和蟾蜍)在黄昏和清晨时分争夺领地,叫声嘈杂,深林中的鸟儿啼叫,人们却无从知晓,寒风吹过树梢,月亮刚刚升起,我散开头发,披上衣服,坐在小亭中,与西山的鸾鹤共享这份幽静之情。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生活场景,通过“四望路俱断”表现出环境的封闭与隔绝,蛙黾的争斗则象征着世俗的纷扰,而深林鸟啼、风动寒梢、月初上等景象,则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自然和谐的心境。

赏析

吴均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居生活的静谧与美好,首句“吾庐四望路俱断”,既写出了环境的偏远与封闭,也暗示了诗人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选择,蛙黾的争斗与深林鸟啼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世俗的喧嚣,后者则是自然的宁静,诗人显然更倾向于后者。

“散发披衣坐小亭,西山鸾鹤共幽情”两句,更是将诗人的心境推向高潮,他散开头发,披上衣服,随意地坐在小亭中,与西山的鸾鹤共享这份幽静之情,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吴均隐居期间,吴均一生仕途不顺,多次辞官归隐,晚年更是深居简出,专注于文学创作,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同时也寄托了自己追求精神自由、超脱尘世的理想。

吴均的《山居杂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之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