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忽向街头见,万萼千跗俗却春。出自哪首诗?

生辉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梨花》

唐·杜牧

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

今朝忽向街头见,万萼千跗俗却春。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作品中常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译文

梨花的肌肤如同白雪一般纯洁,容颜好似美玉雕琢而成,它不凭借妖娆艳丽去迎合春风的青睐,今天忽然在街头看见这满树的梨花,成千上万的花萼和花托让这俗世中的春天都黯然失色。

释义

雪作肌肤玉作容:形容梨花的花瓣洁白如雪,整体形态美丽如玉。

不将妖艳嫁东风:指梨花不依赖妖娆艳丽的外表去吸引春风,即不随波逐流,保持高洁。

今朝忽向街头见:今天偶然在街头遇见梨花盛开的景象。

万萼千跗俗却春:形容梨花盛开时数量众多,使得周围的春色都显得俗气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梨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首句“雪作肌肤玉作容”以雪和玉比喻梨花的纯洁与美丽,次句“不将妖艳嫁东风”则通过对比,强调了梨花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后两句“今朝忽向街头见,万萼千跗俗却春”通过街头偶遇梨花的场景,进一步突出了梨花盛开时的壮观与脱俗,使得周围的春色都显得逊色,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赞美了梨花的美丽,又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牧在晚唐时期,面对社会风气日下、政治腐败的现状,内心充满了忧虑与不满,他通过赞美梨花的纯洁与高洁,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梨花在这里成为了诗人心中美好品质的象征,反映了他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渴望,这首诗也展现了杜牧作为一位敏感而深刻的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