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唐·杜荀鹤
岩居僧侣少相过,野径幽香有蕨薇。
无侣有时邀落月,放狂连夕到横参。
松风清昼水声远,林月白时山影微。
此去人间应更远,白云深处一僧归。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晚唐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隐居九华山,以诗为业,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明快,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杜荀鹤的诗歌成就较高,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居住在岩洞中的僧侣很少有人来访,野间小路上弥漫着蕨菜和薇菜的清香,没有伴侣时便邀请落月作伴,放浪形骸连夜观赏直到横参星高悬,白天松风阵阵,水声悠远,夜晚林月皎洁,山影朦胧,这里距离人间应该更加遥远,只见白云深处一位僧人归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生活情景,表现了其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心境,首联写僧侣生活的清幽与孤寂;颔联通过“邀落月”、“到横参”等动作,展现了诗人无拘无束、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颈联描绘了山中自然景色的宁静与美好;尾联则点明了诗人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选择。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其超然物外的心境,颔联“无侣有时邀落月,放狂连夕到横参”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通过“邀落月”、“到横参”等富有想象力的动作,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他无拘无束、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颈联的景物描写则进一步烘托了这种氛围,使全诗充满了宁静与和谐之美。
创作背景
杜荀鹤一生仕途不顺,多次应举不第,后隐居九华山,以诗为业,这首诗便是他在隐居期间所作,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在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超脱,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绪,但这种情绪并未影响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