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桃花坞近钓鱼矶
朝代:明代
作者:文徵明
桃花坞近钓鱼矶,不比刘郎万里归。
溪水自随山势转,人家多住竹篱围。
春风日日吹芳草,山鸟时时啼翠微。
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武陵溪。
作者简介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译文
桃花坞紧邻着钓鱼矶,这里的景致与远行万里的刘禹锡归来所见大不相同,溪水随着山势蜿蜒流淌,村庄里的人们大多居住在竹篱笆围起的小屋中,春风日复一日地吹拂着芳草,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在青翠的山色中啼鸣,这里的风光无限好,何必再去寻找那传说中的武陵溪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桃花坞附近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光,与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隐逸生活相契合,首句点明地点,次句通过对比刘禹锡的万里归途,强调此地的宁静与安逸,后四句则具体描绘了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喜爱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桃花坞附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刘禹锡的万里归途,诗人更加突出了此地的宁静与安逸,表达了自己对这里的深深喜爱,诗人也通过描绘春风、芳草、山鸟等自然元素,营造了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美丽的田园之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徵明在游览桃花坞时所作,桃花坞位于苏州城外,是一处风景秀丽的胜地,文徵明在游览过程中,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桃花坞美景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徵明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的艺术才华和文学造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