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千秋冯观主,修廊一见眼偏明。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道观

唐·李中

好在千秋冯观主,

修廊一见眼偏明。

松间风露夜初静,

云外烟霞曙未明。

丹灶不须留鹤守,

桃源元自有人耕。

他年我若归田里,

月满松风径上行。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字有中,江陵(今属湖北)人,南唐升元中,以文章及第,曾任职淦阳宰、水部郎中,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流畅,是唐代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好在千秋观的冯观主还在,

一见那修葺整齐的走廊,我的双眼格外明亮。

松树间风露交加,夜晚刚刚安静下来,

云外烟霞缭绕,黎明尚未到来。

炼丹的炉灶不需要仙鹤来守护,

桃源仙境本来就有人在那里耕作。

将来如果有一天我回到田园里,

一定会在月光洒满的松风小径上漫步。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览千秋观时的所见所感,首联点出冯观主和修廊,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描绘了道观周围幽静的自然环境;颈联通过炼丹炉和桃源的典故,表达了道观生活的闲适与自在;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游览道观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道观生活的宁静与自在,首联“好在千秋冯观主,修廊一见眼偏明”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冯观主的敬仰和对修廊的赞赏,颔联“松间风露夜初静,云外烟霞曙未明”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颈联“丹灶不须留鹤守,桃源元自有人耕”则巧妙地运用了炼丹炉和桃源的典故,表达了道观生活的闲适与自在,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整首诗语言质朴流畅,意境深远,既有对道观生活的赞美,又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道教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可能希望通过游览道观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热爱,在游览千秋观时,诗人被那里的幽静环境和闲适生活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和向往的诗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