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阳明洞
明·王守仁
多年不蹋阳明路,今日重来院院行。
竹院松关长掩映,山花野草自香生。
空阶日永琴书静,小径风清鸟雀鸣。
一枕黄粱犹未熟,几人惊起梦初惊。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王守仁自幼聪颖好学,二十岁时中举人,二十八岁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等职,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被封为新建伯,世称王新建,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哲学、文学、教育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是明代思想解放的先驱。
译文
多年未曾踏上这条通往阳明洞的路,今日重来,我逐一游览了这里的每一座院落,竹林掩映下的寺院,松关紧闭,山花野草散发着自然的香气,空旷的台阶上,阳光悠长,琴书静谧无声,小径上清风徐来,鸟雀欢快地鸣叫,仿佛一枕黄粱梦还未醒,却已有几人从梦中惊醒,初感世事如梦。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王守仁多年后重游阳明洞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洞中的自然风光和宁静氛围,诗中“多年不蹋阳明路”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今日重来院院行”则流露出对重逢旧地的喜悦,后四句通过描绘竹院、松关、山花、野草、空阶、琴书、小径、鸟雀等自然景物,进一步渲染了阳明洞的清幽与宁静,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如梦的深刻感悟。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展现了王守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哲学思想,诗中通过对阳明洞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清幽宁静之美,更寓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如“一枕黄粱犹未熟,几人惊起梦初惊”一句,借黄粱一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追求内心平静与超脱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守仁在多年后重游阳明洞时所作,阳明洞是王守仁悟道的重要场所之一,他在这里曾有过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实践体验,重游此地不仅勾起了他对过往岁月的回忆,更激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感悟的集中体现,也是他对阳明心学思想的深刻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