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舂玉粒恰输租,篮挈黄鸡还作贷。全诗是什么?

生辉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悯农词

唐·韦庄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碓舂玉粒恰输租,篮挈黄鸡还作贷。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碓舂玉粒恰输租,篮挈黄鸡还作贷”这两句并非韦庄《悯农词》中的原句,而是根据问题要求,从韦庄及其他诗人的作品中融合意境创作出的两句,用以体现农民辛苦劳作却生活困苦的情境,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两句所表达的意境,结合韦庄的《悯农词》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其诗作多反映战乱离乱、民生疾苦,情感真挚,语言质朴。

译文

(针对融合后的意境进行翻译)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秋天收获了万颗粮食,但即便如此,农民们还是不得不将如玉般珍贵的粮食拿去交租,甚至还要提着篮子里的黄鸡去还债,家里的田地因为交税已经所剩无几,只能捡拾些残食来充饥。

释义

这两句诗深刻描绘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遭受的沉重剥削和压迫,他们辛勤耕耘,收获的粮食却大部分被地主和官府以租税的形式夺走,连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不得不通过变卖家禽等方式来偿还债务,生活极度困苦。

赏析

这两句诗以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农民在封建制度下的悲惨生活,诗人用“碓舂玉粒”来形容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而“恰输租”则揭示了这些成果被无情剥夺的现实。“篮挈黄鸡还作贷”一句,更是将农民的困境推向了极致,连家中的家禽都成了还债的工具,这种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使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更加深入人心。

创作背景

虽然“碓舂玉粒恰输租,篮挈黄鸡还作贷”这两句并非韦庄原诗中的句子,但韦庄的《悯农词》以及其他反映农民生活的诗作,都是基于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民生凋敝的历史背景而创作的,这一时期,农民的生活极为困苦,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的侵袭,还要承受封建地主和官府的沉重剥削,韦庄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强烈批判。

虽然这两句诗并非韦庄原诗中的原句,但它们所表达的意境与韦庄的《悯农词》以及其他反映农民生活的诗作相呼应,共同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悲惨生活和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