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峰移自侏儒国,一研来从黯淡滩。的释义

小编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端砚

宋·苏轼

数峰移自侏儒国,一研来从黯淡滩。

巧匠斫山流碧水,神人镂月破苍烟。

寒光欲照书窗冷,晓色初分砚沼妍。

从此溪山供玉润,不须更踏锦城天。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苏东坡)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几座山峰仿佛是从矮人国移来的,这一方砚台来自黯淡滩,巧手的工匠将山石雕刻成砚台,砚池中的水如同碧绿的溪流,砚台上的图案仿佛神人镂刻的月亮,穿透了苍茫的烟雾,砚台发出的寒光仿佛要照亮书窗,使房间变得清冷,晨光初照时,砚池中的水面显得格外美丽,从此,我的书桌前有了这方如同溪山美玉般的砚台,再也不需要远赴繁华的锦城去寻觅美好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端砚的精美与神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文房四宝的喜爱,诗中“数峰移自侏儒国”和“一研来从黯淡滩”两句,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将端砚的来源和形态描绘得既神秘又富有诗意,接下来的诗句则进一步描绘了砚台的工艺之美和实用功能,以及它给诗人带来的精神愉悦。

赏析

这首诗以端砚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文房四宝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诗中运用了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端砚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诗人还通过描绘砚台的工艺之美和实用功能,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文人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具体年份不详,苏轼一生酷爱文房四宝,尤其是砚台,端砚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以其质地细腻、色泽温润、发墨如油而著称,苏轼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置身于书房之中,面对着心爱的端砚,心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端砚的赞美和喜爱,也寄托了对文人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文学创作上追求自然、真实、生动的艺术风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