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发无多真已矣,名山未去独何欤?的解释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山未果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残发无多真已矣,名山未去独何欤?

此生合住蓬莱顶,不羡人间万户侯。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被誉为“中国近代诗歌的革新派”和“诗界革命”的领袖,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后历任驻日、英、美等国参赞、总领事等职,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融合古今,反映现实,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我的头发已经稀疏得所剩无几,这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了;而那些壮丽的名山大川,我还未曾一一游历,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我此生大概就应该住在蓬莱仙境的顶峰吧,对于人间的权势富贵,我已不再羡慕。

释义

“残发无多真已矣”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头发稀疏的无奈与接受;“名山未去独何欤”则流露出对未能遍游名山大川的遗憾与自问;“此生合住蓬莱顶”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不羡人间万户侯”则彰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首句“残发无多真已矣”以自嘲的口吻,揭示了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次句“名山未去独何欤”则通过反问,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实现心中理想的遗憾,后两句“此生合住蓬莱顶,不羡人间万户侯”则笔锋一转,以高远的志向和超脱的心境,展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又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黄遵宪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作为一位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诗人,黄遵宪一直对名山大川怀有浓厚的兴趣,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如愿以偿地遍游天下名山,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黄遵宪在晚年时期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