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友人南游
唐·韦庄
两穷相值每相怜,闻子南游一怆然。
野寺秋声来远树,江楼月色到前川。
身随客路多行役,心向君山独夜眠。
此去若为还似意,西风惆怅碧云边。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入蜀依附王建,曾任前蜀宰相,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含蓄,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两个穷困的人相遇时总是相互怜惜,听说你要南游,我内心充满了悲伤,野外的寺庙中,秋日的风声从远处的树木间传来,江边的楼阁上,月光洒满了前面的河流,我随着旅途的奔波四处漂泊,而我的心却独自在夜晚向着君山(此处可能代指友人将去的地方或心中的远方)安眠,此次离别后,如果你还能记得我此刻的心情,那么在西风萧瑟、碧云缭绕的边际,你一定会感到同样的惆怅。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南游友人的深切不舍与担忧,同时也透露出自己身处乱世、漂泊无依的悲凉心境,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如秋声、月色,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哀愁。
赏析
1、情感真挚:全诗情感真挚,通过“两穷相值每相怜”直接点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彼此境遇的艰难。
2、景物交融:诗中“野寺秋声来远树,江楼月色到前川”两句,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巧妙结合,既描绘了秋日夜晚的宁静美景,又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3、寓意深远:此去若为还似意,西风惆怅碧云边”不仅表达了对友人归期的期盼,更隐含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无奈。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诗人自身也经历了多次流离失所,对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痛苦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很可能是在他与某位友人即将分别,友人即将踏上南游之路时所作,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也寄托了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感慨,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