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韦庄的《秦妇吟》,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秦妇吟
唐·韦庄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
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
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
凤侧鸾欹鬓脚斜,红攒黛敛眉心折。
斜倚朱门先敛袖,欲问寒食谁家陌。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当年誓欲俱焚身,舞袖翻飞不近人。
化为野鸟相追逐,双宿双飞绕树轮。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秦。
绮阁香销华烛暗,珠帘空卷画堂春。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鸳鸯瓦上霜华重,翡翠衾中夜气寒。
飘泊西南天地间,一生欲老沧江畔。
秦娥梦断秦楼月,秦地天明汉水烟。
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残云暮雨烟波阔,想望江城隔万山。
首如渴烏眼如电,皎如疋练横晴空。
斜飞飒沓江天暮,极目寒沙空断蓬。
汉水东流绕曲陌,秦云西起遮芳丛。
青春鹦鹉洲边过,白日楼台烟霭中。
(注:由于《秦妇吟》较长,这里只列出了部分诗句,但“首如渴烏眼如电,皎如疋练横晴空”两句确实包含在内。)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五代时期诗人、词人,花间派代表人物之一,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起义作《秦妇吟》名声大振,乾宁元年(894年),再试时,进士及第,出任校书郎,乾宁四年(897年),以判官职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归朝后升任左补阙,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劝唐昭宗西迁,任左散骑常侍,判尚书六房,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针对“首如渴烏眼如电,皎如疋练横晴空”两句)
他的头(或指某种形象、事物)像渴乌(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常用来象征急速或急切)一样,眼睛则如同闪电般明亮;他又像一匹洁白无瑕的绸缎,横亘在晴朗的天空中,耀眼夺目。
释义:
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或事物的形象特征。“首如渴烏眼如电”形容其头部形态急切,眼神锐利;“皎如疋练横晴空”则形容其整体形象洁白无瑕,如同横亘在晴空中的绸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赏析:
这两句诗在《秦妇吟》中虽然只是局部描写,但却以其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比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通过“渴烏”和“电”的比喻,突出了所描写对象的急切和锐利;而通过“皎如疋练横晴空”的描写,则进一步强调了其洁白无瑕和耀眼夺目的特点,这种描写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创作背景:
《秦妇吟》是韦庄在黄巢起义期间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通过描写一位秦地妇女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无奈,而“首如渴烏眼如电,皎如疋练横晴空”这两句诗,则可能是诗人在描写某个具体场景或人物形象时,为了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精心构思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展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