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松叹
唐·韦应物
凄凄百卉病,亭亭双松迥。
直上凌霄汉,端如碍日暝。
色鲜无翳阴,枝疏有风清。
如何当道路,不为行人映。
寒霜十二月,枝叶独不凋。
天怜岂为此,岁晚节愈高。
惆怅徒见说,兹人已云亡。
松阅千年弃涧壑,不如杀身扶明堂。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辞官闲居,晚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等职,韦应物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为主,风格清新淡雅,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松树在凄凄百卉中显得特别挺拔,远离尘嚣,高耸入云,仿佛能遮蔽日月,它的颜色鲜亮,没有遮蔽的阴影,枝条稀疏,清风徐来,这样一棵松树却生长在道路旁,不为行人提供庇护,尽管经历了十二月的寒霜,它的枝叶依然不凋谢,上天似乎特别怜爱它,让它岁晚时节更加高洁,我惆怅地只能听说这些,而那位赞美松树的人已经去世了,松树啊,你即使千年屹立于涧壑之间,又怎能比得上为明堂献身、死得其所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松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松树在恶劣环境中依然挺拔不屈,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诗人也感叹松树虽好,却未能发挥其更大的价值,暗示人生应追求更有意义的事业,而不是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诗人以松树的形象为喻,赞美了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精神品质,诗人也通过“松阅千年弃涧壑,不如杀身扶明堂”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更高理想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诗篇。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韦应物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有关,韦应物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官职,但后来辞官闲居,晚年又出任地方官职,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松树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他也可能借松树之口,抒发了自己对未能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的遗憾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