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虏榆关期尚远,不妨随处得婆娑。的解释

春秋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出榆关

宋·刘克庄

朝发山椒望海涛,暮行沙碛似云涛。

马嘶渐远长城古,雕影孤飞大漠高。

落日旌旗千骑拥,秋风鼓角万军豪。

逐虏榆关期尚远,不妨随处得婆娑。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克庄(1187年—1269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理论家,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四度入朝为官,又四度罢官还乡,晚年致力于文学创作,是南宋后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之作,也有清新婉约之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清晨从山巅出发,远望海浪滔滔;傍晚行走在沙漠之中,仿佛置身于翻滚的云涛之间,马儿嘶鸣,渐行渐远,古老的长城映入眼帘;孤雕翱翔,高飞于广袤的大漠之上,夕阳西下,旌旗招展,千骑簇拥;秋风萧瑟,鼓角齐鸣,万军豪迈,虽然追击敌寇至榆关的路途还很遥远,但不妨在此途中尽情享受这婆娑多姿的自然风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出榆关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军队气势的渲染,展现了诗人对边疆风光的赞美和对国家军威的自豪,诗中也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层次分明,首联以“朝发”与“暮行”相对,概括了诗人一天的行程,同时以“海涛”与“云涛”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边疆环境的壮阔与变幻,颔联通过“马嘶”与“雕影”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的荒凉与辽阔,颈联则以“落日旌旗”与“秋风鼓角”的意象,展现了军队的气势与豪迈,尾联则以“逐虏榆关期尚远,不妨随处得婆娑”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注与期待,又流露出一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边疆战事频繁,诗人刘克庄可能因某种原因被派往边疆或途径边疆,途中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中既表达了对边疆风光的赞美和对国家军威的自豪,也反映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注与期待,诗中也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这可能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历经沧桑的人生经历有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