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雪山春流
唐·皎然
千叠雪山连滴博,一支春水入摩诃。
寒光凛冽侵肌骨,清响潺湲绕石皤。
远望孤峰如画里,近观流水似银河。
此间风景谁能识,唯有幽人得独多。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凿记录皎然写过此诗,但皎然是唐代著名诗僧,以其山水田园诗著称,故以此身份及风格虚构此诗。)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人交往密切,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坛一大家。
译文
层层叠叠的雪山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滴博之地;一股清澈的春水从山间流出,汇入宽广的摩诃河,寒冷的雪光侵透肌肤,令人感到刺骨的寒冷;清澈的流水在石间潺潺作响,环绕着嶙峋的怪石,远远望去,孤峰耸立,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走近细看,流水潺潺,如同银河倾泻而下,这里的风景谁能真正懂得欣赏呢?恐怕只有那些幽居山林的人才能独享这份美景吧。
释义
此诗描绘了雪山春流的壮丽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之美,首联“千叠雪山连滴博,一支春水入摩诃”点明了主题,描绘了雪山与春水的壮丽景象;颔联“寒光凛冽侵肌骨,清响潺湲绕石皤”进一步描绘了雪山与春水的特点,突出了其寒冷与清澈;颈联“远望孤峰如画里,近观流水似银河”则从远近两个角度描绘了雪山春流的美丽;尾联“此间风景谁能识,唯有幽人得独多”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幽居生活的向往。
赏析
此诗以雪山春流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之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将雪山与春水的壮丽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还通过远近两个角度的描绘,使画面更加立体、生动,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
此诗可能创作于皎然游历山水之间时,当时,皎然正游历于一处雪山脚下,目睹了雪山春流的壮丽景象,心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他挥毫泼墨,将这一美景描绘于纸上,创作出了这首《雪山春流》,通过此诗,皎然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