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秦火
唐·徐夤
简牍遗编各自传,
春秋虽自鲁麟绝。
礼乐盖先秦火亡,
何如留得诗书在。
作者及朝代
作者:徐夤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徐夤,字昭梦,唐代文学家、诗人,生卒年不详,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以诗文著称,尤其擅长咏史诗和抒情诗,徐夤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在《全唐诗》中有收录。
译文
简牍和遗编各自流传着,
虽然《春秋》因鲁国麒麟的出现而终结。
但礼乐早在秦朝焚书之前就消亡了,
哪里比得上诗书能够留存至今呢?
释义
简牍遗编:指古代的文字记载,包括竹简、木牍等。
春秋虽自鲁麟绝:指《春秋》这部史书虽然因鲁国捕获麒麟而宣告结束,但仍有其历史价值。
礼乐盖先秦火亡:礼乐制度在秦朝焚书之前就已经消亡了。
何如留得诗书在:哪里比得上诗书能够留存至今,继续传承文化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春秋》和礼乐制度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诗书文化传承的珍视,诗中提到,《春秋》虽然因鲁国捕获麒麟而终结,但其历史价值仍然得以传承;而礼乐制度则早在秦朝焚书之前就消亡了,无法再恢复,诗人以此为例,强调了诗书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认为诗书能够留存至今,是文化得以延续的宝贵财富。
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诗人也表达了对古代文化传承的敬仰和珍视之情,体现了他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晚唐时期的文化环境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化事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诗人徐夤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古代文化传承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从而创作了这首诗,他通过对比《春秋》和礼乐制度的命运,表达了对诗书文化传承的珍视和担忧,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文化复兴的期望和愿景。
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展现了诗人徐夤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是晚唐时期文化诗歌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