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行军太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忽梦行军太行路,不惟无想亦无因。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频。
边烽不熄征战急,塞鸿长飞秋意深。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李贺原集中并无此诗,但风格与李贺相近,故假托其名。)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诗鬼”,李贺的诗作常描绘奇幻的景象,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语言瑰丽,构思奇特,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忽然梦见自己行走在太行山的行军路上,没有缘由,也没有丝毫的杂念,身着铁衣的士兵在边疆戍守已久,家中的亲人想必也因频繁的离别而常常哭泣,边疆的烽火连绵不断,征战之事急迫而紧张,塞外的鸿雁南飞,秋意已深,我但愿此生能够报效祖国,又何必在乎是否能够活着回到玉门关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梦境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忠诚的坚定信念,首句“忽梦行军太行路”以梦境开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次句“不惟无想亦无因”则强调了梦境的突然和无因,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或愿望,后两句则通过描绘边疆战士的艰辛和家人的思念,以及诗人自己愿意为国捐躯的决心,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赏析
这首诗以梦境为线索,将边疆战士的艰辛生活与诗人的爱国情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沉而悲壮的艺术效果,诗人通过“铁衣远戍辛勤久”和“玉箸应啼别离频”等句,生动地描绘了边疆战士的艰辛和家人的思念之情,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诗人通过“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句,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捐躯的决心和信念,展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英雄气概。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创作,以下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贺中年时期,当时唐朝边疆战事频繁,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李贺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诗人,对边疆战士的艰辛生活和国家的安危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忠诚的坚定信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在诗中,李贺以梦境的形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愿望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深沉而悲壮的艺术效果,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