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悯农词
唐·韦庄
春蚕成茧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但令有米送官仓,豆饭藜羹甘似蜜。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情感深沉,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有较大影响,韦庄的诗风清丽,词则婉约动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春天的蚕吐丝直到丝尽才停止,蜡烛要燃成灰烬时,那蜡泪才干涸,只要能让官仓里存有粮食,即便是吃着豆子和野菜做的饭,也感觉甘甜如蜜。
释义
这首诗通过“春蚕”和“蜡烛”的比喻,表达了农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后两句则直接描述了农民虽然生活艰苦,但只要能为国家(或官府)贡献粮食,就感到心满意足,甚至觉得简陋的食物也如同蜜一般甘甜,这反映了农民对国家的忠诚和朴素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艰辛生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前两句通过“春蚕”和“蜡烛”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农民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后两句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农民在艰苦生活中的乐观态度和爱国情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生活困苦,韦庄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深入民间,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对农民的艰辛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旨在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通过这首诗,韦庄呼吁社会关注农民的生存状况,倡导一种无私奉献、爱国爱民的精神。
《悯农词》不仅是一首反映农民生活艰辛的诗歌,更是一首赞美农民无私奉献精神的佳作,韦庄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农民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