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不爱相公金络马,羡他亭长白篷船。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作者:唐寅(唐伯虎),明代
作者简介
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他生于明朝中期的苏州,自幼聪颖过人,却因家庭变故,仕途不顺,后专注于艺术创作,成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寅的诗词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豪放不羁,富有生活气息。
译文
夕阳洒在江边的沙滩上,潮水退去,渔船倾斜地停靠在岸边,一对白鸟在水边静静站立,见到人来,惊飞入芦花丛中,我并不羡慕高官贵人的华丽马车,反而羡慕那亭长驾驶的简单白篷船,黄昏时分回到家,吃饱饭后,不脱蓑衣便直接在月光下躺下休息。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边落日的宁静景象,以及白鸟惊飞的生动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不爱相公金络马,羡他亭长白篷船”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不屑和对平凡生活的羡慕,体现了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边傍晚的宁静与和谐,营造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氛围,诗人以“不爱相公金络马,羡他亭长白篷船”两句,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高官厚禄的淡泊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和生活哲学,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寅仕途失意、生活困顿之际,面对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挫折,诗人选择回归自然,寻找心灵的慰藉,他通过对江边景象的描绘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这种生活态度不仅体现在他的诗作中,也贯穿了他的艺术创作和人生哲学。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不爱相公金络马,羡他亭长白篷船”这两句诗在流传中常被单独引用,但它们实际上出自唐寅的某首完整诗作(由于历史原因,具体诗题和完整内容可能有所争议,此处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在赏析和解读时,应将其置于整首诗的语境中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