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中思
唐·李商隐
翦烛巴山别思遥,送君归去灞陵桥。
尘冠当挂弹何用,革带频移瘦自惊。
云树苍苍烟霭霭,风林萧萧雨潇潇。
秋来更觉长吟苦,夜月寒灯照寂寥。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在巴山剪烛的夜晚,离别的思绪飘向远方,我送你归去,直到灞陵桥边,官帽上的尘土应当拂去,挂着弹丸又有何用?腰间的革带频繁移动,消瘦的自己都感到惊讶,云雾缭绕的树木苍茫一片,烟雨朦胧,风中的树林萧萧作响,雨声潇潇,秋天到来,更加觉得吟诗之苦,夜晚的月光和寒冷的灯光映照着我内心的寂寥。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病中对过往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首联写离别之情,颔联通过“尘冠当挂弹何用,革带频移瘦自惊”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和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颈联描绘了秋日凄凉的景象,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寂寥和吟诗之苦。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颔联“尘冠当挂弹何用,革带频移瘦自惊”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无奈,又暗示了诗人身体状况的恶化,颈联的景物描写与诗人的心境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身体欠佳的时期,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和排挤,这使得他对仕途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和无奈,他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这使得他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未来的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