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边绿树山阴道,水际朱扉夏禹祠。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过夏禹祠

宋·苏轼

城边绿树山阴道,水际朱扉夏禹祠。

四百年间成底事,只留清议与人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城边绿树成荫,仿佛是通往山阴的小道,水边红色的门扉里,便是夏禹祠的所在,四百年过去了,这里究竟成就了些什么呢?只留下清正的议论让人们知晓。

释义

城边绿树山阴道:描述夏禹祠周边的自然环境,绿树成荫,仿佛置身于通往山阴的幽静小道。

水际朱扉夏禹祠:具体指出夏禹祠的位置,就在水边,红色的门扉引人注目。

四百年间成底事:感慨自夏禹祠建立以来的四百年间,这里究竟经历了什么,有何成就。

只留清议与人知:指出夏禹祠留给后人的,主要是关于夏禹的清正议论和事迹。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夏禹祠的周边环境及其历史意义,首句“城边绿树山阴道”以景入诗,营造出一种幽静、清新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水际朱扉夏禹祠”则直接点题,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夏禹祠,后两句则通过“四百年间成底事”的设问,引发读者对夏禹祠历史意义的思考,最终以“只留清议与人知”作答,强调了夏禹祠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清正的议论和事迹,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夏禹的敬仰之情,也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夏禹祠时所作,夏禹祠作为祭祀大禹的庙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苏轼在游览过程中,被夏禹祠的周边环境及其历史意义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这首诗,苏轼表达了对夏禹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北宋时期,苏轼作为文坛领袖,其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首诗也不例外。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