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其二
唐·杜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霞。
灵仙如可遇,洲岛近堪家。
焰焰双烽起,悠悠万顷沙。
残骸皆作麒麟楦,旧友仍非处士牙。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在那方丈山与海水相连,天台山上霞光映照的地方,
如果真能遇到灵仙,那么这海岛便如同家一般亲近。
两座烽火台烈焰熊熊,广袤无垠的沙地绵延不绝。
我这残破的身躯如同麒麟楦一般无用,而旧日的朋友也不再是当年那清高的处士了。
释义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霞:形容画中仙境与现实中的山水相映成趣,方丈山和天台山的景色仿佛与水和霞光融为一体。
灵仙如可遇,洲岛近堪家: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如果真能遇到灵仙,那么这海岛便如同自己的家。
焰焰双烽起,悠悠万顷沙:描绘了画中或想象中的战争或灾难场景,烽火连天,沙地广袤。
残骸皆作麒麟楦,旧友仍非处士牙:诗人自谦自己如同麒麟楦(麒麟表演时所用的道具,外表华丽但无实质),而旧日的朋友也不再是当年那清高的处士了,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观看李固所请的司马弟山水图时所作,通过描绘画中的仙境与现实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残骸皆作麒麟楦,旧友仍非处士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自嘲,也表达了对旧日友情的怀念和对人事变迁的无奈,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生活困顿,流离失所,在观看李固所请的司马弟山水图时,画中的仙境与现实中的苦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触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感慨,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