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五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非原诗直接部分,但符合关键词意境的想象性续写)
儿从城中怀肉归,妇涤铛釜供刀匕。
一家围坐乐融融,笑语盈门映灯火。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原诗部分)
我满怀惆怅独自策马而归,道路崎岖不平,穿越在丛生的灌木之中。
山涧的泉水清澈又浅近,可以用来洗我的双脚。
滤掉新酿的酒水,宰杀两只鸡来招待邻里的父老。
日光渐渐落入室内,昏暗不明,我用荆条代替蜡烛来照明。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不觉间已到了拂晓时分。
儿子从城里带回新鲜的肉,妻子清洗着锅碗瓢盆,准备刀具和筷子。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屋子,映照着明亮的灯火。
释义
原诗主要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其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附加内容则通过想象,描绘了诗人家庭和睦、温馨的生活画面,与关键词“儿从城中怀肉归,妇涤铛釜供刀匕”相契合,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家庭生活的细节,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诗中“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一句,不仅写出了山涧的清澈,更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的心境,而附加内容则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使田园生活的温馨与美好跃然纸上。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于是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摒弃,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家庭和睦、亲情温暖的珍视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