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行
唐·白居易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落寒水,苍苔封古木。
蚍蜉占雨解移穴,蟋蟀畏寒先近床。
唯有空山人,时时见斜阳。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民生活、自然景物等多个方面,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深秋时节霜露浓重,清晨我漫步在幽静的山谷中,黄叶飘落在寒冷的溪水上,青苔覆盖了古老的树木,微小的蚍蜉预知到雨水即将来临,忙着移动巢穴;蟋蟀也因畏惧寒冷而提前靠近床榻,只有我这空山中的行人,不时地看见夕阳斜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象和生物的活动习性,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颔联通过黄叶、寒水、苍苔、古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清冷的氛围,颈联以蚍蜉和蟋蟀为例,展示了自然界中小生物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反应,尾联则通过“空山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色和生物活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诗中通过黄叶、寒水、苍苔、古木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萧瑟、清冷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孤寂相呼应,诗人以蚍蜉和蟋蟀为例,展示了自然界中小生物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反应,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尾联“唯有空山人,时时见斜阳”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晚年时期创作的,当时他身处空山之中,远离尘嚣,对自然有着更加深刻的感悟,在深秋时节,他漫步于幽静的山谷中,目睹了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和思索,他将这些感悟和思索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秋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可以领略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