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歌一发无留觞,袅袅馀声萦杏梁。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107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歌》,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清歌一发无留觞,

袅袅馀声萦杏梁。

曲罢不知人在否,

馀音嘹亮尚飘飏。

作者及朝代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名臣、文学家,他自幼聪敏好学,年轻时即已成名,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封郑国公,李峤在文学上造诣颇深,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王绩、王无竞、崔泰之合称为“文章圣手”,他的诗作以五言律诗见长,辞藻华丽,内容多为咏物之作。

作者简介

李峤一生仕途较为顺畅,曾三度拜相,对唐朝的政治、文化都有一定贡献,他的文学作品以五言律诗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优美,是唐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译文

清丽的歌声一唱出来,酒杯中的酒都来不及留下就被饮尽,

那袅袅的余音绕着屋内的杏木横梁久久不散。

一曲唱罢,都不知道唱歌的人是否还在,

但那高亢嘹亮的余音仍然在空中飘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歌者演唱时的动人场景,歌声清丽动人,使得听众陶醉其中,连酒杯中的酒都来不及喝就被饮尽,歌声的余音久久不散,绕着屋内的杏木横梁飘荡,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中,一曲唱罢,人们还沉浸在歌声中,不知道唱歌的人是否还在,但那高亢嘹亮的余音仍然在空中飘荡,让人回味无穷。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歌声的动人之处,展现了歌者的演唱技艺之高超,诗人用“清歌一发无留觞”来形容歌声的吸引力,使得听众连酒都来不及喝就被深深吸引,而“袅袅馀声萦杏梁”则进一步描绘了歌声的余音绕梁之美,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空间中,最后两句“曲罢不知人在否,馀音嘹亮尚飘飏”则通过听众的沉醉和余音的飘荡,进一步强调了歌声的魅力和影响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峤的仕途经历或文学活动有关,作为一位身居高位的官员和文学家,李峤可能经常参加各种宴会和文学聚会,有机会欣赏到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歌声的动人之处,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之情,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音乐艺术的重视和推崇。

文章下方广告位